首页

yapoo网站

时间:2025-05-29 08:44:42 作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几何? 浏览量:38987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且强度不断增加,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气候保险正从传统财产险的补充角色演变为独立增长极。其通过创新风险转移机制和嵌入低碳转型逻辑等,既为财产险市场开辟新增长空间,也推动行业服务模式重构。”近日,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李超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气候保险专注于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洪涝等)的专项保障,填补了传统财产险在气候风险精细化管理中的空白。

  简单来说,气候保险是一种基于气候条件变化而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形式。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例,这类保险把一个或多个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或其他承保对象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处理,每个指数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和损益情况,保险条款以这些指数为基础。

  慕尼黑再保险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且2024年的总体损失与保险损失经通胀调整后远高于过去10年及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就保险损失而言,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虽然天气灾害给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也恰恰说明保险业在助力气候风险应对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据李超介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11.1亿元,且以气象灾害为主,推动了农业、新能源、基建等行业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试点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高达547亿元,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气候保险”。

  李超向澎湃新闻表示,与传统财产险相比,传统财产险侧重静态资产风险,气候保险则更关注动态气候风险。同时气候保险将推动使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巨灾模型等技术,推动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谈及当前气候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李超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与技术瓶颈‌,气象观测覆盖率和跨部门数据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低,动态建模能力弱;二是‌产品供需失衡‌,传统气候保险服务效率低、赔付慢,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参保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是‌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完善‌,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财政依赖度过高,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滞后。此外,政策执行存在补贴机制粗放、强制参保立法推进缓慢等问题,制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转型。

  不过,在他看来,气候保险未来发展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AI建模等科技实现风险监测的精细化,支持更精准的产品定价和风险预警;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碳汇保险、绿色项目中断保险、新能源发电量损失保险等创新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指数型保险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三是‌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巨灾债券、气候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加速普及,支撑气候保险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航发推介AES100等10型通航动力产品 签1500余台发动机意向合同

此次津琼两地合作涵盖区港合作、园区合作等合作类型,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文旅、医疗、港口合作、航空航天、服务业、绿色低碳等多个方面,明确24项联动合作事项,旨在通过构建起高效务实、互利共赢的联动创新机制,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成果。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红色文脉铸根魂——解码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化自信样本

“秦直道”(甘泉段)长约35公里,遗址面积约24000多平方米。两千多年前,作为古代的“高速公路”,秦朝军事工程的一大力作“秦直道”正是从这里穿过。

节气说茶丨小雪,以雪为名的茶叶,你知道多少

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 郭超凯)据中国公安部消息,11月28日5时许,随着三架中国民航包机先后降落在山西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首批240名中国籍涉赌诈违法犯罪嫌疑人被中国公安机关从柬埔寨押解回国。

市领导集中收看《新闻联播》,所为何事?

北京10月3日电 (国璇)在3日进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单第二轮比赛中,“小花”王欣瑜以6:4、6:2挑落赛会11号种子、俄罗斯名将卡萨金娜,职业生涯首次跻身中网女单16强,并首次打入WTA(国际女子网球协会)1000级别赛事16强。

时政快讯丨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喻术红和硕士研究生贾唯宇,去年曾发表论文《反思与重构: 竞业限制协议效力审查规则》(下称《竞业效力规则》),其中指出,这些竞业协议虽然形式上合法有效,但实质上存在适用主体泛化、限制范围不合理、权责不对等问题,可履行性存在争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